大豆定价能否绕开CBOT?
世界大豆主产区为美国以及巴西、阿根廷三个国家,但国际大豆贸易却掌握在以美国公司为主的近10家国际粮商手中。而国际大豆交易价格又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为基准。国内企业多认为,芝加哥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更多反映美国市场行情,并不能全面反映国际大豆供求状况。 针对这种现状,国内有的企业已开始尝试走“第三条道路” >>全文
规避风险美国专家支招 国际大豆贸易必须进场交易
美国大豆协会(简称ASA)驻中国首席代表雷天龙补充说,马来西亚、印尼、德国、荷兰的进口商或者是加工企业在做采购决策前,通常会直接进入CBOT进行交易。这些国家的公司会自己决定是否相信美国农业部的预测。而中国的进口商与国际市场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那么美国的大豆加工企业是如何收集市场信息的呢?据介绍,美国的加工企业绝不会仅依赖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预测报告,一家普通规模的美国加工企业可能聘请四、五家专门咨询机构,就合同事宜向他们咨询相关意见。
加工企业或者是进口商可能会通过这些咨询机构对当年中国、拉丁美洲的收成做出判断,甚至可以拥有自己专用的气象服务,这不同于政府提供的气象预报。
>>全文
风险管理——功课还要补
曹绪岷分析认为,中国大豆进口危机部分就是由国内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手段造成的。虽然中国的大豆加工业有着千年的历史,但在曹绪岷看来,真正在国际市场中发展的我国大豆行业还是年轻的。但是和美国的大豆业界相比,中国的大豆加工业对整个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不是很熟悉,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技术。例如,去年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很多大型企业,采购量基本很少;而往往是民营企业,采购量比较大。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