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来,大盘一路下挫,直破2700点,继“红五月”之后,“六月红”又成为许多基金公司编织的美丽神话。市场这种疲弱态势加重了投资者的恐慌和悲观情绪,赎回压力迅速放大,七月赎回潮成为基金的“心结”。
本报记者
王琛琛 上周两市暴跌,虽然保险资金逆市大笔申购开放式基金,但是个人持有者却纷纷割“基”离场。
净赎回有增大趋势
记者采访的多家基金公司都承认,6月股票基金净赎回有放大,从赎回份额占基金公司总的份额规模来看,多数公司5月份的净赎回规模在1%-3%,而6月赎回规模明显上升,接近5月份赎回规模的两倍以上。
对于基金整体申购赎回数据,虽然自一季报公布以来就无法从公开渠道得知,但近期几只基金参与股票定向增发的公告却透露出这一“秘密”。
WIND资讯显示,2008年以来截至6月24日,共有65只股票实施了定向增发。其中,5月份以后有18家。基金参与其中的有6家,包括
科达机电、
冠农股份、
诚志股份、
南天信息、
苏宁电器、
双鹤药业,各路申购的开放式基金达到了31只。
记者统计基金的份额增减情况发现,与一季度末的份额相比较,目前绝大多数基金处于净赎回的状态。其中,18只基金呈现净申购,13只基金呈现净赎回,净赎回的只数占4成之多。
“深套”基金净赎回少
在对31只开放式基金的统计中,记者发现,品牌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份额波动较大。
在呈现净申购的18只基金中,华夏回报证券投资基金的整体份数增加最多,从一季度末的132.9亿份到6月6日的144.3亿份,增加了12.6亿份,净申购比例为8.5%。
而在13只呈现净赎回的基金中,华夏旗下亦有几只基金赎回量令人瞩目。
其中,赎回力度最大的是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回报二号证券投资基金。根据其6月6日公告计算,该基金份额为86.10亿份,比一季报时少了8.5亿份,赎回比例达到8.96%。而华夏稳增和华夏优势也紧随其后,净赎回比例分别为6.27%和5.58%。
在抗跌“明星”遭遇到最大净赎回的同时,令持有人深陷泥潭的基金却只是微弱的净赎回。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邮核心成长,今年以来其净值跌幅已经高达44.74%,但其净赎回比例仅为1.32%。
对此,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付强指出,亏损较少的选择赎回出局,严重被套后却选择持基不动,呈现出对基金管理业绩的负激励,这与当前国内基金持有人散户化特征浓厚有着密切关系。
在熊转牛的阶段,个人持有人更容易保本出局,而机构持有人更易于留守获益;但在市场熊市状态下,机构持有人往往会择机撤离,而个人持有人则往往“就地卧倒”。
基金赎回潮滞后现象
付强通过历史数据的统计得出规律,偏股型基金的净申购率与上证综指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但会出现一个或两个季度的滞后现象。也就是说,在市场下跌一个或两个季度后,基金持有人采取净赎回的概率较大。
这从基金参与股票定向增发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在31只基金中,华夏旗下的共计4只基金先后参与了5月22日苏宁电器和6月6日冠农股份的定向增发,因此可以推算出这些基金在两个不同时点的基金份额。记者通过推算发现,除了华夏回报从5月22日到6月6日期间表现为份额增长状态,其他3只的份额均呈现进一步缩水趋势。
从5月22日到6月6日,与一季度末的份额相比,华夏红利的净申购比例从8.23%缩水至4.58%;华夏回报2净赎回从5.27%进一步扩大至8.96%;华夏平稳的净赎回也是从5.11%进一步扩大至6.27%。
(责任编辑:陈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