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民币信用和利率产品评价
信用产品是2007年人民币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一类产品,对该类产品产品的评价影响到整个人民币产品和中资银行产品的评价结果。
对于信用和利率产品,依据产品是否有增信措施以及增信措施的质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有风险和无风险两类。其中,无风险的信用和利率产品指的是发行银行利用外部担保(包含国家信用的银行)、保本和保证收益条款覆盖了产品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
总体看,信用和利率类产品的评价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无风险产品的投资价值好于风险产品,后者的超额收益率为负值;第二,信用类产品(信贷和违约事件)的投资价值好于利率产品,特别是存在利率风险的利率产品,其超额收益率为负值;第三,在利率产品中,大量的产品在起息日即低于相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央票即期收益率。换言之,投资者与其购买这类产品,实在不如简单的存款。应该说,这三个特点暴露出银行定价能力欠佳。尤其是风险类利率产品,表现出高风险低收益的不利特征。尽管信贷类产品相对债券类产品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但也存在着银行预期收益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形(占实际评价数量的1%)。
(1)信贷资产类产品
虽然2007年以来的信贷紧缩政策刺激了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空前发展,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该类产品一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对该类产品的定价能力不佳问题,如果没有很快得到解决,就很有可能会随着投资者的失望而失去市场。
客观评估基准利率走势与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动态,是贷款类理财产品合理定价或评估的关键。信贷类产品相对于基准利率的超额收益部分,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溢价与信用风险溢价。以1年期的人民币信贷类产品为例,大多数产品基本上顺应了存款利率的上升趋势,具有正的超额收益。但也存在一部分产品对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的风险补偿不足,其评估期望收益率明显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出现了负的超额收益。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由于史无前例的频繁加息,存款利率步步升高,以致于银行公布的部分产品预计收益率在营销期间就开始低于同期的存款利率。这反映了部分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时,对利率变化不够敏感,一味固守存款利率的底线。
虽然信贷类产品的超额风险、收益水平在所有信用类产品中表现相对较佳,在不同发售银行之间,却表现迥异。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判断信贷市场利率走势、信用风险动态和产品设计方面的能力差异。对于给予评价的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产品, 2007年不同商业银行的信贷类产品的投资价值表现出高度的差异性。如果不考虑小样本对于分析判断的不利影响,在13家发行该类产品的银行中,有7家银行将产品相对于存款利率的平均超额收益率保持在80BP(0.8%)之上。由于很多产品采用了保本条款或外部担保,这样的利差有可能覆盖产品的信用风险。如果没有这种增信措施,这样的利差则可能是不足的。
然而,如果进一步考虑发售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需要补偿的信用利差,当前信贷类产品的实际利差可能是偏低的。为估计商业银行总体的信用利差,不妨以Shibor相对于央票即期收益率的利差作为例。在2007年,1年期的信用利差由16个BP一路上升为46个BP,6个月的信用利差则由20个BP震荡上升为70个BP,而且都继续保持着上升趋势。因此,综合考虑理财产品中信贷资产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利差,2007年有风险的信贷类产品实际上需要更高的利差补偿。
除了个别银行,大多数银行的无风险信贷类产品(给予评价)在2007年基本上都具有较为理想的利差。即使再额外地考虑银行的信用利差,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信用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控股银行,其产品投资价值不如其他中小银行。
(2)利率类产品
受2007年债券市场总体收益水平以及商业银行对债券市场时机的选择能力的影响,利率类理财产品总体表现不佳。根据债券市场指数的走势特点,利率类产品的表现又因时而异,并且,随着委托期限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期限结构特点。2007年下半年发行的产品与长期产品在表现上分别要略优于上半年发行的产品与短期产品。
以两种关键期限为例,可以说明2007年利率类产品的动态投资价值。第一种是1个月期的产品,该类产品类似于货币型基金。从全年表现来看,该种产品的评估期望收益率在同期存款利率上方逐渐向其收敛,而发售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率基本上介于二者之间。但是,从迄今实际收益率来看,该指标是指从产品起息日至2007年年底与产品到期日之间的最小值处,产品投资券种的市场基准指数的实际收益率,则表现出大幅震荡的走势。迄今实际收益率为0时,则主要是由于发售银行引入保本条款所致。
第二种是1年期的债券类产品。该类产品在2007年表现出的动态投资价值完全不同于货币型基金,开始表现出长期市场趋势或投资机会。虽然发售银行的产品定价与1个月期产品没有变化,银行预期收益率仍然在存款利率附近,但是,评估期望收益率则表现出“V型”反转形态。在2007年7月下旬之前,该类产品的评估期望收益率不断下降,之后便反转上升。相应地,迄今实际收益率则逐渐由负值变为正值。
评估期望收益率基本上处于迄今实际收益率的上方,可以大致说明,尽管2007年债券市场走势悲观,但在多数时间内银行的理财产品还是战胜了债券市场。“战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银行对债券与市场时机选择,也可能是银行在产品中引入了保本条款,也可能是产品尚未到期,无法证实。
2007年的利率产品总体表现欠佳,其内部的银行差异同样表现突出。在人民币风险性的债券类产品中,总共有13家银行发行该类产品,平均超额收益率为负者过半。除了光大银行与浙商银行的超额收益率在75个BP之上,略显投资价值之外,其它11家银行的超额收益率均不够理想。
除非发售银行为了维护产品声誉,在产品条款之外主动支付银行预期收益率,或者做出了产品条款中没有声明的、恰当的债券选择与市场实际选择,否则,悲观的实际收益将是难以避免的。
信用和利率产品分类评价结果*
样本 低于利率1样本** 低于利率2样本** 超额收益率1(%)** 超额收益率2(%)** 99%VaR
数量
(%)
给予评价 有风险: 424 59 173 -0.07 -0.29 0.56
信贷 184 2 3 0.36 0.28 2.72
利率 221 53 152 -0.45 -0.77 -1.39
违约事件
19 4 19 0.28 -0.26 2.41
无风险: 92 0.82 0.76
信贷 59 1 2 0.94 0.96
利率 5 4
7 0.44 0.20
违约事件 27 0.63 0.41
其它 1 1.23 1.54
不予评价 不予评价: 84 1 0.94 0.75
信贷 46 2
6 0.90 0.72
利率 21 1.21 0.95
其它 17 0.57 0.40
总体 600 66 192
注:(*)表中后3列的分类统计数据均是对样本数据的简单平均;低于利率1样本、低于利率2样本分别是指在起息日,银行预期收益率低于存款利率、央票即期收益率的样本数量。
(**)利率1、利率2分别指存款利率、央票即期收益率;超额收益率1、超额收益率2分别指产品评估期望收益率相对于利率1、利率2 的超额收益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