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柜台:直接放心
消费者可以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到柜台亲自办理。直接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避免了被冒牌代理人“忽悠”的风险。
此外,在银行和邮政系统投保也是很多消费者的选择。
由于银保缴纳保费比较方便,对于没有时间经常跑保险公司、让代理人代收保费又不放心的消费者来说,在银行、邮政投保不失为一个选择。
电子投保适合熟手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投保、电话营销、手机投保应运而生。这几种投保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方便快捷,销售的产品也基本上都是条款简单、保费较低的短期意外险等保障型险种。同时由于省去了不少中间环节,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成本,所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投保往往还有一些费率上的优惠。
然而这几种投保方式目前还没有得到普及,尽管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年轻人群比较容易接受,但由于电子商务系统尚不完善,消费者在面对这些电子化的“新型”投保方式时仍然显得疑虑重重。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方式自主选择性较强,适用于对保险比较熟悉的消费者,“新手”并不适合采用。
■记者观察
电话投保,消费者仍存戒心
尽管同网络投保一样,具有便捷、便宜等特点,但目前不少消费者对于电话投保仍存有一定的“戒心”。
据了解,保险公司用以进行电话营销的客户资料通常来自银行等其他合作机构,保险公司往往在银行信用卡月结单据中附送小额保险和险种资料,随后电话营销员就会致电客户,询问是否有意投保。如果客户在电话中口头同意投保,保费将从客户的银行账户中直接扣除。按照以往的投保方式,投保人必须在收到保单后确认签字,保单才宣告生效;而在电话投保时,只要保费已经支付,保单就立即生效,在保单送达投保人之前的风险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这一过程显然是电话投保的优势所在,身故者王女士的保单也是因为这样才能获得理赔。
然而个人信息的外泄又难免让消费者提心吊胆。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银行或其他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料共享”的确存在问题,银行应事先征求客户意见,未经客户允许就不能向第三方透露客户资料,即使经客户许可,提供资料的范围也应有所限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骆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