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到在台湾地区不少人因欠下了“双卡”(即信用卡+现金卡)巨额债务无法脱身,成为“卡奴”。这对普通消费者应有启示。
信用卡对银行而言,有年费,有来自商店的佣金、信用卡透支的高额利息等。于是像年费优惠、送赠品、贵宾服务等优惠措施不断推出。 因此,第一个启示是应了解,任何金融商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另一方面,申请门槛因竞争激烈,也越降越低。最早时,申请信用卡必须有税单,或提供不动产(房屋)权证。每张信用卡的消费额度也不是太高,以确保持卡人偿还。我记得起初不过是3、4万元人民币,后来一下子跳到10万、15万元,有点以提供高额度争夺客户的味道。2000年起,台湾地区有银行从日本引进现金卡,可随时很方便地进行小额借款。只要有身份证,就可很容易借个2、3万元人民币,银行在电视、报纸大做广告,强调现金卡是时髦方便的。
所以第二个启示,就是买金融商品与买家电、服装是一样的。拥有太多张信用卡+现金卡,意义并不大,如果不可能要用这么多钱,就不需要很高的额度;如果借款利息是20%左右,就要先衡量能否负担这样的利息,这与买名牌服装或鞋子并没有不同。
最后,要耐心地将各种金融产品的说明了解得更详细些。在证券承销,或是基金投资方面,要详细看产品介绍或招募说明书。招募说明书始自美国,是证券监管机构为避免不当销售使投资人被坑骗,而要求在证券相关商品上市时必须提供的文件。对其中所投资的标的、客观第三者的评估、相关的数据、所需负担的成本、可能的风险等都有所描述,如果仔细阅读,这些信息应该是够用的。
从别人的错误案例,了解自己的需求,对金融商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投资方面是极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廖翊珺) |